陈赓大将一直以作战冷静、决策精准著称光大e配,是军中少数冷静派指挥官之一。他在百团大战期间与刘伯承合作,曾反对硬攻关家垴,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华。淮海战役中,他依旧保持冷静,并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1948年11月28日,陈赓的部队成功阻击了黄维兵团,迫使其被压缩到双堆集的狭小区域,敌军无法突围。这时,解放军总前委下令,陈赓负责指挥东集团在29日对黄维发起进攻。然而,经过与相关指挥员的研究,陈赓认为敌军防守坚固,进攻时机尚不成熟。尽管如此,前委的命令已下达,必须执行。这时,陈赓冷静地提出:“为胜利负责,我再向总前委提出意见。”他通过争取,最终获得了推迟进攻的批准,将攻击时间推迟至30日的黄昏。
30日,东集团的近迫作业还未完成,陈赓决定分配不同部队进行攻击。四纵的10、11、22旅进攻李围子和沈庄,13旅及十一纵攻打小张庄,九纵则负责攻占张围子及东北的小张庄。尽管四纵和十一纵在小张庄取得了胜利,歼敌近千人,但伤亡也相当惨重。陈赓不得不下令立即停止进攻,并向中野总部报告情况,详细说明敌军防守的严密与东集团准备不足的问题。
展开剩余65%中野总部的刘伯承与陈毅等领导人表示会进一步研究,讨论后决定调整战术。那晚光大e配,粟裕从华东前线打来电话向陈毅汇报围歼黄百韬的进展,陈毅却先问他:“我们目前有两种进攻方法,第一种是野战进攻,经过简单的火力准备后直接冲锋;第二种是近迫作业,提前挖掘战壕和火力阵地,进行更周密的准备。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可行?”粟裕立即回答:“当然是第二种方法!我们在碾庄对黄百韬的战斗中,刚开始也采用第一种方法,伤亡很大,效果差。但后来改用近迫作业,才成功歼敌。”
粟裕的支持使得陈赓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。陈赓立即与中野总部联系,确认了这一战略调整。12月5日,刘伯承与陈赓电话中确认进攻计划:“时间充足,我们的准备完全可以在5日进行总攻。”陈赓回复:“足够了,但我们要集中火力,确保每个村子的攻击必定成功。”
虽然最初计划定于5日发起总攻,但由于华野七纵和十三纵的部队进驻较晚,且近迫作业需要时间,因此进攻时间又推迟至12月6日17时。最终,陈赓的精准判断改变了战局,解放军的主动权得到了巩固,成功围歼了黄维兵团,攻占双堆集。
事后,邓小平在总结歼灭黄维兵团的经验时,特别肯定了陈赓运用近迫作业的有效性。他强调:“通过近距离作战,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减少伤亡,取得胜利。”这一战术的成功,也突显了陈赓的军事智慧和判断力。
陈赓的战略远见,在解放军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冷静的指挥官,更是一个具有卓越眼光的战略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